区域创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人才培养

“中国宝谷” 建设要实现三大突破

点击次数:3659次    更新时间:2015-9-26

 

      邓宏兵:“中国宝谷” 建设要实现三大突破

 

    21世纪以来,珠宝已成为继房产、汽车之后第三大消费品,需求越来越旺盛。2005年以来,旅游业成为世界上最大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如何进一步发展珠宝和文化旅游产业,特别是做到珠宝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我们于2013年初提出“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文化旅游学科品牌优势,在东湖风景区磨山景区南部南望山北部及毗邻地区打造“中国宝谷”,建设武汉东湖国家级珠宝文化旅游产业基地”。该方案提出后,得到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武汉市相关部门已开始专门研究落实该建议。通过近一年的论证、调研及推进工作,“中国宝谷”建设理念逐渐被大家接受、思路也逐渐清晰。

建设“中国宝谷”必须准确把握其性质和定位,理念和思想要突破。我们的定位非常清楚,就是要打造国家级珠宝文化旅游产业基地。这是前提和灵魂,不把握这个定位就建不成“中国宝谷”。我们要按照国家级基地的要求和标准来建设,而且是高新技术的文化基地。它不是简单的珠宝一条街,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特色购物区,它是一个严格按市场规律形成的国家产业基地。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中国顶级珠宝文化旅游学科与湖北、武汉(东湖)综合优势的叠加效应,建成购物休闲与文化旅游功能兼备的主题基地,填补我国中部地区珠宝产业空白,成为“中部崛起”的标志性工程。基地立足中部,面向国际,与珠三角、长三角、西南错位互补,打造中国珠宝第二极,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东湖风景区“5A”建设的关键和延伸项目,成为武汉市(东湖)特色购物旅游休闲区,丰富武汉城市旅游产品,提升武汉旅游品牌。

建设“中国宝谷”必须把握产业和区域内在联系,思路和视野要突破。要依托鲁磨路片区及中国地质大学已有基础,沿鲁磨路向北延伸,将东湖风景区磨山景区南部南望山北部及毗邻地区发展成珠宝文化旅游基地,不能局限在一条街几个店铺几栋楼的思维上,要超越一条街、超越有形的产业和空间形态。即:依托一个核,超越一条街,打造三个区,带动多个点,使该区成为珠宝产业链上的专业集群区和特色旅游区,成为国家珠宝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和中国的“宝谷”。形成“一核一街三区多支点”格局。一核即教育与研发极核。依托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旅游、艺术及相关学科而发展,是整个珠宝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的核心支持力量,是珠宝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所在。包括:中国地质大学珠宝与旅游及艺术传媒学科平台、中国珠宝教育中心(国家珠宝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中国地质大学珠宝研发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学校本部主要是发挥核心研发、孵化作用。一街即鲁磨路珠宝一条街(鲁巷至南望山的鲁磨路)。定位为珠宝零售购物区,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三区指珠宝创意设计与科教游览区(包括中国珠宝文化创意中心、中国珠宝首饰设计中心、设计师工作室、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珠宝实验室、中国珠宝业武汉产学研基地、珠宝学院)、珠宝文化鉴赏与休闲度假区(包括国家珠宝博物馆、国际珠宝商中国<武汉>俱乐部<武汉东湖珠宝总部经济区>、东湖亚太珠宝论坛<中国珠宝学术交流中心>、武汉东湖宝苑国际宾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旅游学院、宝谷大剧院)、珠宝展示交易与旅游购物区(包括武汉东湖国际珠宝展销中心、武汉东湖珠宝文化旅游购物街、武汉东湖珠宝拍卖行、武汉东湖奇石园、宝谷婚纱摄影基地)。多支点是指“中国宝谷”建设除核心区外,还要带动和辐射省内宜昌、黄冈、十堰等地,甚至全国其他地方。目前,我们已开始在黄冈、十堰、宜昌开展相关工作。

建设“中国宝谷”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行动和措施要突破。“中国宝谷”建设是国际国内珠宝与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关联效益,有利于和谐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武汉市城市品牌和东湖5A景区建设、有利于武汉倍增计划实现和解决就业问题、实现政学商联盟等社会效应。“中国宝谷”建设基础良好,地大珠宝、旅游的品牌价值和深厚的珠宝文化旅游底蕴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所在,鲁磨路珠宝街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能。同时,建设建设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政策、符合相关规划要求,具有良好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20年可成为800亿元产业基地和特色旅游地,2030年可成为3000亿元产业基地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因此,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行动要快,措施要得力。湖北省、武汉市要成立专班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中国宝谷”建设进程,中国地质大学责无旁贷参与其中。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电话:027-67883211  Email:cugqyjj@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中心  鄂ICP备:027845-42号   您是第11189553位访客.